315黑猫投诉-新浪旗下消费者服务平台

2023年“双11”消费维权舆情分析报告

中国消费者协会2023.11.22 13:07

2023年,“双11”步入第十五个年头。当下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者需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今年的“双11”,比拼“价格力”是商家营销主旋律,追求“性价比”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52.64亿件,同比增长23.22%,日均业务量是平日业务量的1.4倍。其中11月11日当天,共揽收快递包裹6.39亿件,是平日业务量的1.87倍,同比增长15.76%。

电商平台促销手段不断创新,更加注重简化规则、强化服务。15年之后,满减、百亿补贴等常规套路已难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平台和商家不约而同地选择更加简单、直接的“最低价”血拼。战报显示,“双11”期间,天猫、京东用户数量、订单量、成交总额均呈增长态势。

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至11月16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数据显示,消费者反馈整体趋于正向,直播和低价成为此次“双11”消费者热议话题,除优惠价格争议、假冒伪劣、售后服务差等老问题外,价格垄断、软件开屏广告等也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

一、消费维权舆情基本情况

在10月20日至11月16日共计28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56,753,335条,日均约202万条。舆情走势平稳,11月10日信息量达到峰值,为2,767,910条。10月24日、31日均出现小幅增长。

图1 “消费维权”日信息量图

在信息传播渠道上,“消费维权”类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有视频、微博、客户端、新闻网站、微信、论坛等。其中视频信息量最高,占比42.93%;其次是微博,占比24.61%;第三是客户端,占比15.67%。

图2 “消费维权”信息渠道信息量及占比分布图

二、消费维权问题集中领域及典型事例

监测期间,共监测到“消费维权”吐槽类信息3,261,027条,占“消费维权”总信息量的5.75%。

此类信息体现了消费者对其所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负面评价,兼具引发消费维权负面舆情的“敏感”属性,本报告将其归纳表述为消费维权负面敏感信息,并着重进行分析。

图3 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占比分布图

监测发现,2023年“双11”期间消费维权问题集中在直播带货乱象、商品质量问题、手机软件广告不良体验、促销价格争议等方面。

(一)直播带货乱象

监测期间,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1,565,203条,占吐槽类信息的47.99%,日均信息量55,900条。信息量集中在“双11”前半段,10月25日达到峰值,为94,694条。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

图4 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例:靠审丑发迹主播正引发更多人反感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评论:靠审丑发迹的主播,正被品牌拥趸反感。最近,疯狂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又因带货引发争议。在带货YSL(圣罗兰美妆)商品时,该女主播形象邋遢、表情狰狞,在直播截图中,她甚至一度叉开腿蹲在桌上,姿势颇不雅观。其实小杨哥团队的相关行为已经不是第一次引发争议,其低俗言论和行为,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不适。这类靠审丑发迹的主播,似乎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二)商品质量问题

监测期间,有关“商品质量”负面信息870,131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6.68%,日均信息量31,076条。信息量集中在“双11”初期,10月25日达到峰值,为55,629条。其中,直播间假冒伪劣问题表现突出。

图5 有关商品质量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例:“七天无理由”,超时不能退?

北京日报客户端:不久前,郭女士在某平台直播间看到一件风衣,售价339.9元。从屏幕画面来看,风衣款式令人心动,尤其金属纽扣十分别致,冲着新颖的造型,郭女士买下了这件衣服。而当真正准备穿这件风衣时,她才发现商品有些货不对板。不但尺寸并不标准,最中意的金属纽扣甚至自动脱落了。“质量有点差呀!”郭女士联系商家希望退货退款,对方却称已经过了“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时间,拒绝退货。超过七天,网购商品就没法退了吗?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王冬梅律师解释,该规则并不能限制消费者在商品本身存在瑕疵或质量问题的情况下,要求退换商品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在收到商品后发现商品质量有问题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卖家退货,并没有对退货的时间限制为七天内或者七天后。

(三)手机软件广告的不良体验

监测期间,有关“广告体验”负面信息75,663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32%,日均信息量2702条。随时间推移网民吐槽逐渐增长,11月14日达到峰值,为8552条。人们的“槽点”集中在手机软件广告诸多强制跳转方式令消费者防不胜防,分外头疼。

图6 有关广告体验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例:逾9成消费者厌恶摇一摇跳转广告

扬子晚报:近日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吐槽,称他们的手机常被“摇一摇”跳转广告打扰,一不小心就会跳转到购物软件的“双11”专场,感到不堪其扰。11月15日,江苏省消保委在微信公众号展开投票调查,76%的投票者选择“支持”叫停开屏“摇一摇”跳转广告或相关应用的做法;78%的投票者表示经常遇到“摇一摇”进入广告详情或跳转相关应用的情况;92%的投票者明确表示对“摇一摇”这种开屏广告的态度是“厌恶”;90%的投票者认为此功能侵犯了自己的权益;82%的投票者会考虑将具备屏蔽“摇一摇”跳转广告功能,作为购置新手机的考虑因素之一。

(四)促销价格争议

监测期间,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63,757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96%,日均2277条,总体趋势波动上升,10月31日、11月10日、11月13日吐槽集中出现,其中11月10日信息量最高,为4635条。话题主要为随意变更优惠政策、活动临近结束忽然降价、不保价、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等问题。

图7 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例: iPhone15“双11”最后两小时降价

券商中国:11月14日,#iPhone15“双11”最后两小时降价#的话题,突然冲上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称,天猫苹果官方旗舰店“双11”违背“承诺”,11日当天晚上十点开始,iPhone15和iPhone15 Plus在原有优惠的基础上降价200元,其中iPhone15 Pro和iPhone15Pro Max降价300元。这一举动让不少“双11”活动期间购买的消费者觉得被“背刺”。

三、分析:“性价比”之争下的博弈

综合分析监测期间的消费维权舆情和典型案例可以发现,今年的平台、商家套路化繁为简,同归于“低价”,但也由此衍生出更多新的竞争。科技的进步、直播业态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但其管理上的粗放和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则简化不等于无规则,商家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有待提升。“价格力”是今年各大平台强化用户黏性的关键,今年消费者对价格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感。然而今年仍旧出现了付尾款后优惠政策调整甚至直接降价的情况,消费者纷纷表示“遭遇背刺”。低价“血拼”背后,商家和平台者应认识到,优惠政策的制定应遵循市场规律和契约精神,先提价再降价套路要不得,二次降价的朝令夕改也会伤及消费者感情和品牌形象。

(二)越来愈多新的平台和商家入场,政府和平台的帮扶和监管有待强化。今年“双11”是中小商家参与最多的一次,也是互联网平台参与最多的一次,这些“新鲜血液”底子相对薄弱。直播“翻车”乱象背后,有追逐流量导致的低俗带货、虚假宣传,有渴求收益导致的假冒伪劣、退款纠纷,有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售后服务欠缺。商家和品牌既需要更加贴心的帮扶政策,也需要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以便在低价之外,寻求品质和服务的提升,适应消费多元化趋势。

(三)引流广告应“便民”而非“扰民”,相关APP行为必须加以限制与引导。今年“双11”,消费者戏称“条条大路通电商”。频繁混乱的开屏广告跳转是一种短视行为,或许可为消费者带来一定便利,但更多的是导致消费者的反感和抵触。从广告投放者角度看,这一做法或许可以获得一定的点击量,但消耗的是用户的好感和信任。开屏广告治理在年初已有政策出台,但仍需电商平台和APP开发者、商家等达成共识、强化自律。

四、消费维权舆情应对建议

今年的“双11”舆情大多由“低价”引发,平台、主播、商家、消费者为获得最大利益进行博弈,创新求变。未来的市场竞争需坚持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借助数字化和AI赋能的东风,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更加优质的服务、更便捷的消费体验,以及更快速的舆情回应。因此,建议各方从以下几个角度着力:

一是平台和商家应瞄准“价格力”持续发力。坚持合法合规,挖掘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同时寻求“服务力”提升,以更优质的服务和低价策略获取消费者青睐。

二是平台应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维护市场秩序。一方面,给予中小商家更多支持,下调服务费用、提供扶持政策、进行专业培训,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对虚假宣传、价格误导等行为严格监管,清除直播带货乱象,提升主播职业素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是监管部门应持续提升对直播带货领域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善用科技力量,利用新兴技术开发监管新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平台、主播、商家等的规范管理。警惕“价格垄断”“新式套路”,确保消费者安心消费。

四是媒体应在引导消费行为和助力消费维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辨别意识,增强对诱导消费的抵御能力;不断拓宽消费者维权途径,关注社交媒体平台消费维权信息,引导帮助消费者理性维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权益保障。

2023年,“双11”步入第十五个年头。当下消费市场持续回暖,消费者需求趋于多元化、个性化。今年的“双11”,比拼“价格力”是商家营销主旋律,追求“性价比”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

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2023年11月1日至11日,全国邮政快递企业共揽收快递包裹52.64亿件,同比增长23.22%,日均业务量是平日业务量的1.4倍。其中11月11日当天,共揽收快递包裹6.39亿件,是平日业务量的1.87倍,同比增长15.76%。

电商平台促销手段不断创新,更加注重简化规则、强化服务。15年之后,满减、百亿补贴等常规套路已难以激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平台和商家不约而同地选择更加简单、直接的“最低价”血拼。战报显示,“双11”期间,天猫、京东用户数量、订单量、成交总额均呈增长态势。

中国消费者协会利用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对10月20日至11月16日期间相关消费维权情况进行了网络大数据舆情分析。数据显示,消费者反馈整体趋于正向,直播和低价成为此次“双11”消费者热议话题,除优惠价格争议、假冒伪劣、售后服务差等老问题外,价格垄断、软件开屏广告等也给消费者带来不好的消费体验。

一、消费维权舆情基本情况

在10月20日至11月16日共计28天监测期内,共收集到“消费维权”相关信息56,753,335条,日均约202万条。舆情走势平稳,11月10日信息量达到峰值,为2,767,910条。10月24日、31日均出现小幅增长。

图1 “消费维权”日信息量图

在信息传播渠道上,“消费维权”类信息传播渠道主要有视频、微博、客户端、新闻网站、微信、论坛等。其中视频信息量最高,占比42.93%;其次是微博,占比24.61%;第三是客户端,占比15.67%。

图2 “消费维权”信息渠道信息量及占比分布图

二、消费维权问题集中领域及典型事例

监测期间,共监测到“消费维权”吐槽类信息3,261,027条,占“消费维权”总信息量的5.75%。

此类信息体现了消费者对其所接受商品和服务的负面评价,兼具引发消费维权负面舆情的“敏感”属性,本报告将其归纳表述为消费维权负面敏感信息,并着重进行分析。

图3 吐槽类“消费维权”信息占比分布图

监测发现,2023年“双11”期间消费维权问题集中在直播带货乱象、商品质量问题、手机软件广告不良体验、促销价格争议等方面。

(一)直播带货乱象

监测期间,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1,565,203条,占吐槽类信息的47.99%,日均信息量55,900条。信息量集中在“双11”前半段,10月25日达到峰值,为94,694条。价格垄断、低俗带货、虚假宣传等问题较为突出。

图4 有关直播带货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例:靠审丑发迹主播正引发更多人反感

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评论:靠审丑发迹的主播,正被品牌拥趸反感。最近,疯狂小杨哥的徒弟“红绿灯的黄”又因带货引发争议。在带货YSL(圣罗兰美妆)商品时,该女主播形象邋遢、表情狰狞,在直播截图中,她甚至一度叉开腿蹲在桌上,姿势颇不雅观。其实小杨哥团队的相关行为已经不是第一次引发争议,其低俗言论和行为,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不适。这类靠审丑发迹的主播,似乎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反感。

(二)商品质量问题

监测期间,有关“商品质量”负面信息870,131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6.68%,日均信息量31,076条。信息量集中在“双11”初期,10月25日达到峰值,为55,629条。其中,直播间假冒伪劣问题表现突出。

图5 有关商品质量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例:“七天无理由”,超时不能退?

北京日报客户端:不久前,郭女士在某平台直播间看到一件风衣,售价339.9元。从屏幕画面来看,风衣款式令人心动,尤其金属纽扣十分别致,冲着新颖的造型,郭女士买下了这件衣服。而当真正准备穿这件风衣时,她才发现商品有些货不对板。不但尺寸并不标准,最中意的金属纽扣甚至自动脱落了。“质量有点差呀!”郭女士联系商家希望退货退款,对方却称已经过了“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时间,拒绝退货。超过七天,网购商品就没法退了吗?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王冬梅律师解释,该规则并不能限制消费者在商品本身存在瑕疵或质量问题的情况下,要求退换商品的权利。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在收到商品后发现商品质量有问题的,消费者可以要求卖家退货,并没有对退货的时间限制为七天内或者七天后。

(三)手机软件广告的不良体验

监测期间,有关“广告体验”负面信息75,663条,占吐槽类信息的2.32%,日均信息量2702条。随时间推移网民吐槽逐渐增长,11月14日达到峰值,为8552条。人们的“槽点”集中在手机软件广告诸多强制跳转方式令消费者防不胜防,分外头疼。

图6 有关广告体验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例:逾9成消费者厌恶摇一摇跳转广告

扬子晚报:近日不少用户在社交平台吐槽,称他们的手机常被“摇一摇”跳转广告打扰,一不小心就会跳转到购物软件的“双11”专场,感到不堪其扰。11月15日,江苏省消保委在微信公众号展开投票调查,76%的投票者选择“支持”叫停开屏“摇一摇”跳转广告或相关应用的做法;78%的投票者表示经常遇到“摇一摇”进入广告详情或跳转相关应用的情况;92%的投票者明确表示对“摇一摇”这种开屏广告的态度是“厌恶”;90%的投票者认为此功能侵犯了自己的权益;82%的投票者会考虑将具备屏蔽“摇一摇”跳转广告功能,作为购置新手机的考虑因素之一。

(四)促销价格争议

监测期间,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63,757条,占吐槽类信息的1.96%,日均2277条,总体趋势波动上升,10月31日、11月10日、11月13日吐槽集中出现,其中11月10日信息量最高,为4635条。话题主要为随意变更优惠政策、活动临近结束忽然降价、不保价、诱导消费者取消订单等问题。

图7 有关促销价格争议负面信息日趋势图

例: iPhone15“双11”最后两小时降价

券商中国:11月14日,#iPhone15“双11”最后两小时降价#的话题,突然冲上热搜榜,引发网友热议。不少消费者在社交平台上吐槽称,天猫苹果官方旗舰店“双11”违背“承诺”,11日当天晚上十点开始,iPhone15和iPhone15 Plus在原有优惠的基础上降价200元,其中iPhone15 Pro和iPhone15Pro Max降价300元。这一举动让不少“双11”活动期间购买的消费者觉得被“背刺”。

三、分析:“性价比”之争下的博弈

综合分析监测期间的消费维权舆情和典型案例可以发现,今年的平台、商家套路化繁为简,同归于“低价”,但也由此衍生出更多新的竞争。科技的进步、直播业态的发展,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便利,但其管理上的粗放和漏洞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则简化不等于无规则,商家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有待提升。“价格力”是今年各大平台强化用户黏性的关键,今年消费者对价格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敏感。然而今年仍旧出现了付尾款后优惠政策调整甚至直接降价的情况,消费者纷纷表示“遭遇背刺”。低价“血拼”背后,商家和平台者应认识到,优惠政策的制定应遵循市场规律和契约精神,先提价再降价套路要不得,二次降价的朝令夕改也会伤及消费者感情和品牌形象。

(二)越来愈多新的平台和商家入场,政府和平台的帮扶和监管有待强化。今年“双11”是中小商家参与最多的一次,也是互联网平台参与最多的一次,这些“新鲜血液”底子相对薄弱。直播“翻车”乱象背后,有追逐流量导致的低俗带货、虚假宣传,有渴求收益导致的假冒伪劣、退款纠纷,有制度不健全导致的售后服务欠缺。商家和品牌既需要更加贴心的帮扶政策,也需要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以便在低价之外,寻求品质和服务的提升,适应消费多元化趋势。

(三)引流广告应“便民”而非“扰民”,相关APP行为必须加以限制与引导。今年“双11”,消费者戏称“条条大路通电商”。频繁混乱的开屏广告跳转是一种短视行为,或许可为消费者带来一定便利,但更多的是导致消费者的反感和抵触。从广告投放者角度看,这一做法或许可以获得一定的点击量,但消耗的是用户的好感和信任。开屏广告治理在年初已有政策出台,但仍需电商平台和APP开发者、商家等达成共识、强化自律。

四、消费维权舆情应对建议

今年的“双11”舆情大多由“低价”引发,平台、主播、商家、消费者为获得最大利益进行博弈,创新求变。未来的市场竞争需坚持精细化、制度化、规范化,借助数字化和AI赋能的东风,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性价比的产品、更加优质的服务、更便捷的消费体验,以及更快速的舆情回应。因此,建议各方从以下几个角度着力:

一是平台和商家应瞄准“价格力”持续发力。坚持合法合规,挖掘消费者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同时寻求“服务力”提升,以更优质的服务和低价策略获取消费者青睐。

二是平台应切实履行管理责任维护市场秩序。一方面,给予中小商家更多支持,下调服务费用、提供扶持政策、进行专业培训,激发市场活力。另一方面,对虚假宣传、价格误导等行为严格监管,清除直播带货乱象,提升主播职业素养,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是监管部门应持续提升对直播带货领域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善用科技力量,利用新兴技术开发监管新手段,进一步加强对平台、主播、商家等的规范管理。警惕“价格垄断”“新式套路”,确保消费者安心消费。

四是媒体应在引导消费行为和助力消费维权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舆论宣传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者辨别意识,增强对诱导消费的抵御能力;不断拓宽消费者维权途径,关注社交媒体平台消费维权信息,引导帮助消费者理性维权,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权益保障。

《文明诚信投诉公约》

我要投诉

24小时有效投诉15865

累计有效投诉19997885

黑猫投诉
黑猫投诉
官方邮箱:heimaotousu@vip.sina.com

合作机构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
APP风险检测
新浪人民调解委员会
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
金盾
新京报智库

合作媒体

新华社 人民网 央视新闻 央视财经 工人日报 法治日报 中国消费者报 消费日报 证券日报 中国交通广播
央广网经济之声天天315 财经网 中国商网 华夏时报 经济观察报 中国经营报 中国网财经 中国科技投资 中国食品报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中国质量报告 新京报 北青网 千龙网 新闻晨报 新快网 鲁网 山东商报 泰山财经 齐鲁晚报
钱江晚报 燕赵都市报 潇湘晨报 金陵晚报 安徽商报 陕西日报 中国城市新闻网 今日女报 消费者报道 差评

合作律所

  • 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
  •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
  • 北京中闻律师事务所
  • 北京道可特律师事务所
  • 岳成律师事务所
  • 广东保典律师事务所
  • 泽普律师事务所
  • 北京亿中律师事务所